前三季度江苏信贷投放继续居全国首位 对实体经济让利金额超过百亿元
大众证券报 2023-11-04 08:33
“前三季度,江苏金融总量继续较快增长,信贷投放居全国第一,且延续‘质优、价降’特征,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持。”在近日召开的2023年第四次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调查统计处处长朱庆介绍,今年1-9月,江苏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3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3386亿元;其中,本外币贷款新增2.60万亿元,居全国第一。另据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货币信贷处副处长陈实介绍,截至2023年9月末,在江苏落地和实施的央行政策工具有13项,存续余额近7000亿元,对实体经济让利金额超过100亿元,支持发放相关领域贷款超过1万亿元,有力促进了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
企业中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江苏金融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数据显示,9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9%,已连续3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基础设施行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9%,比6月末加快0.1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2%,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0.5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1%,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9.4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6%,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9个百分点。
从贷款投向结构看,一是实体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加大,企业贷款尤其是企业中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2.28万亿元,同比多增4122亿元,占同期全部贷款新增总量的87.8%,比去年同期上升5.2个百分点;其中,企(事)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53万亿元,同比多增4756亿元。二是住户贷款同比少增,但消费贷款有所改善。前三季度,住户贷款新增3221亿元,同比少增667亿元。其中,住户经营贷款新增2862亿元,同比多增210亿元,有效支持了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的生产经营活动。前三季度,住户消费贷款新增359亿元,同比少增877亿元,但9月受存量房贷利率下调背景下住户提前还款减少等因素影响,个人购房贷款增量由负转正,9月新增16亿元。
借款人利息负担明显下降
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后,江苏省内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即在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指导下迅速研究出台了具体实施细则。从实施情况看,除少数村镇银行采取逐户协商调整外,其余金融机构在9月25日对符合条件的存量房贷利率进行了批量调整,对于其他还需要借款人提供证明材料、银行予以认定的情况,各金融机构也积极与借款人沟通、加快审核认定。据新闻发布会披露的数据,截至10月22日,全省累计下调存量房贷利率373.81万笔、金额22971亿元,占符合条件存量房贷的97%以上,调整后加权平均利率为4.28%,平均降幅约0.77个百分点。
“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调政策的影响面比较大,社会公众对此关注度较高。”陈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还表示,政策落地后,符合条件的借款人都不同程度地享受到政策红利,尤其是前期利率较高时期的借款人,利息负担有了更为明显的下降。
促进跨境投融资成效显著
值得一提的还有,近年来,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在促进跨境投融资领域高水平开放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资本项目管理处副处长徐雁在回答 《大众证券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力推动资本项目外汇业务创新试点。2021年6月,获批在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金改区开展信贷资产跨境转让、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一次性外债登记等5项资本项目外汇业务创新试点。截至2023年9月末,5项试点已全部落地见效,累计办理业务198笔,涉及金额275.42亿美元,惠及市场主体184家。
二是有序推进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2021年3月,获批在全省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 (QDLP)对外投资试点,试点额度50亿美元;精准对接和引导市场主体,有力推动了两批共5家企业开展试点,发放额度6亿美元。
三是积极支持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2021年6月,获批在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金改区开展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在最高不超过等值5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2022年5月,将试点范围推广至全省、主体类型新增“专精特新”企业、额度提高至等值1000万美元。截至2023年9月末,全省开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企业47家,落地额度7.38亿美元,实现了试点业务国家、省、市三级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全覆盖。
徐雁还表示,下一步将争取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政策在我省先行先试,同时,引导QFLP、QDLP规范开展跨境投资,建立健全试点外汇管理便利化制度;争取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主体范围,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记者 赵琦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凡文章来源为“大众证券报”的稿件,均为大众证券报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大众证券报”。
广告/合作热线:025-86256149
举报/服务热线:025-86256144
链接复制成功!